年纪大了好忘事,“老糊涂”了,情绪变化如翻脸……习以为常的老年症状,可能不是单纯变老,而是病了——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又称AD)。数据显示:阿尔茨海默症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达5%,85岁以上高达30%。该病会影响人的寿命,目前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五位死亡原因。
上海正进入老龄化社会,阿尔茨海默症能否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实现早诊早筛早干预?今天是“阿尔茨海默症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近日专访权威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讲解早诊早治。
与人生1/3时间共存的疾病
许多人误以为,患上阿尔茨海默症是一刹那的事,其实并非如此。郁金泰介绍:阿尔茨海默症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有个长期的病程。近些年来,科学家们重新认识了这一疾病,并将它大致归类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临床前,即分子学领域出现病理变化,但临床没有症状,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5至20年。第二阶段是轻度认知受损阶段,即虽然有症状但没有达到严重痴呆,工作生活的独立性没有问题,这一阶段时间因人而异,基本徘徊在3至5年。再往后,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痴呆阶段”,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直至最后失能失智,卧床不起,大约有8至10年时间。
展开剩余71%三个阶段加在一起,持续25-30年时间,“所以人的一生1/3至1/4的时间与阿尔茨海默症共存,这一概念亟待推广,以此让大家对疾病有基本认知。”专家强调。此外,许多人以为阿尔茨海默症只是糊涂了点,但其实它会致死。记忆一旦衰退,到了皮层渐渐就是各种功能丧失,例如吞咽功能、运动功能等,这也是为何需要早期重视起来的原因。
早期干预可如常人一般生活
近年来随着疾病科普的推广,阿尔茨海默症的知晓率水涨船高。“以往许多人不觉得这是个病,只是觉得老了,自然而然有点糊涂;有的人还会认为,即便诊断了也没什么治疗手段,由此错失早期干预时机。”郁金泰说。
可喜的是,如今临床进展突飞猛进,相比传统改善症状的手段,延缓病程的途径有很多,甚至早期干预可以预防疾病进展,如常人般生活工作。
目前,郁金泰教授带领团队已开展大量工作,通过行为训练、非药物干预等,帮助早期患者及时干预,为应对疾病增添信心。记者同时获悉,我国已上市两种针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两款药物均用于延缓疾病进展,效果非常明确。
从十几年前看精神科,如今到看神经科,在郁金泰看来,这是阿尔茨海默症诊治领域的一大进步,说明医学界和大众渐渐知晓,该病属于神经认知范畴。至今,上海已有多家医院开出“记忆门诊”,以华山医院为例,每周开设九个半天记忆门诊。“阿尔茨海默症并不像卒中一样突然爆发,它更像‘温水煮青蛙’,这就更需要大家提高警惕,有需要可以前往记忆门诊求助。”
期待像高血压般得到良好控制
国家卫健委此前提出,将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诊断率提升至80%。郁金泰认为,实现早期干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普筛,比如60或65岁以上人群加入体检项目,但这需要经济便捷的诊断手段,目前看来血液检测是未来方向,不过前提是统一标准、测得准确,才能达到目的。
记者同时获悉,美国已批准通过血液检测阿尔茨海默症,这不失为简单、便捷、经济的手段。在我国,血液检测相关研究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但尚未正式批准;当前临床仍以PET-CT、脑脊液穿刺等作为诊断手段。
“20年前脑卒中的患者很多,如今随着高血压干预的普及,医学技术的发达,脑卒中患者致残致死率明显减少”,专家直言,“相信不久的未来,人们听到阿尔茨海默症将不再惧怕,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升生活质量,尽情享受健康快乐的晚年。”
另悉,近日上海市202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主题宣传活动上,上海市老年期认知障碍全病程协作网正式启动。网络通过建立老年期痴呆“筛查—诊疗—康复—随访”全病程管理服务协作机制,开展老年期痴呆全病程管理服务,以此提升老年期痴呆预防干预和规范化诊疗水平,有效减少或延缓老年期痴呆的发生。
专家最后提出,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和治疗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每个人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为守护自己的记忆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请关爱身边的老人,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共同营造关爱老年人、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的良好社会氛围。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顾泳 李昂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658-在线配资炒股-民间配资公司-股票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