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0多万元买的新车,方向盘加热功能居然要单独花钱开通!”据媒体报道,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硬件预埋+软件订阅”的商业模式被越来越多车企采用。一些消费者花费十几万元乃至数十万元购入一辆智能汽车后,虽然拥有了车辆所有权,却并不意味着拥有了车辆所有功能的使用权。
按照一些销售人员的说法,付费订阅是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消费者未必所有功能都需要,按需付费可能更有效率。当然,车企推出这一商业模式的更强动力在于,付费订阅能开辟新的收入渠道。
但是,花钱买车后还要为车辆功能额外付费,这种“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现象受到不少消费者诟病。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服务模式转变带来的不适应,更要关注到消费者权益保障、企业收费行为的边界与规范等问题。
比如,一些消费者在买车后才发现有的功能需要额外付费,车企及销售人员有没有事先充分告知?有的车企预装了座椅加热、四驱系统等硬件,消费者购车后却需付费使用,这种做法是否合理?有的车企单方面变更免费承诺,将一些重要功能归入需要付费的范围,这种“解释权在我”的任性如何从源头上限制?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标准将填补空白,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想到,对汽车功能的付费订阅模式也应当有更完善的规范。比如,哪些功能属于不能额外收费的范畴,应画下红线;企业不能随意扩大付费范围、改变承诺内容;销售时对付费功能应主动告知、显著提示,不能以模糊宣传误导消费者……
一种商业模式会不会健康长远发展,不是看消费者能不能“适应”,而要看它能不能带来更好的消费与使用体验,让消费者感到权益有保障、需求被满足。
配资658-在线配资炒股-民间配资公司-股票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