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县境内的铜山,两侧被桐柏山和伏牛山环抱,东面连接金顶,西面俯瞰流淌的泌水。这座山因汉代的邓通在此地铸造铜钱而得名,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符号。铜山不仅风景如画,山水相映,而且这里的人们风俗淳朴,正义之士辈出,徐中学便是这片土地上走出的革命英杰。
徐中学于1911年诞生在泌阳县铜山乡的缸窑村。自幼,他便眉清目秀,充满智慧,博学多才,性格正直且无私。随着年岁增长,徐中学身材魁梧,胸怀义气,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受到革命思想的深刻影响,他积极参与革命运动,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竹沟的革命大潮之中,最终于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其中一员。
1938年秋天,徐中学参加了竹沟的党校学习。由于他品德高尚且与各方朋友关系良好,组织决定安排他以卧底的身份潜入国民党泌阳县保安团。在其智慧和灵活应变的能力下,再加上他在保安团中的人脉关系,不久便被任命为第三大队的队长,地位陡升,任务艰巨。
1939年11月10日深夜,当徐中学接到敌军围攻竹沟的紧急命令时,他迅速派人向驻于竹沟的省委汇报。次日,国民党聚集了确山、信阳、汝南和泌阳四县的反动武装,超过2000人,气势汹汹地向竹沟镇发动攻击。在省委书记刘子久以及留守处的周骏鸣、王国华、张旺午等指挥之下,徐中学与留守部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击战,历时两天一夜,因敌众我寡,不得不撤出竹沟镇。国民党军队攻入镇内,惨无人道地屠杀了200多名新四军的伤病员及家属,历史上因此留下了震惊中外的竹沟惨案。
展开剩余45%1940年9月,由于叛徒的告密,仍在竹沟坚守革命信念的徐中学被敌军捕获。在敌人的严酷刑讯面前,他始终保持沉默,毫不屈服,最后被敌人活埋在竹沟南河滩,英勇牺牲,年仅29岁。
徐中学牺牲后,敌人闯入他的铜山家中,抄家后又杀害了他的父亲与弟弟。幸而他的母亲和怀有身孕的媳妇因不在家而逃过一劫。在后来的岁月里,徐中学的母亲和媳妇无奈地漂泊在外,寄居在深山中的亲戚家中,生活艰辛。
解放后,时任河南省副省长的王国华不忘故友,特意回乡探望徐中学的母亲和儿子。政府始终铭记英雄及其后代,徐中学唯一的儿子徐兴邦在政府的支持下,免费完成了高小和初中的学业,毕业后又有工作安排,得以自立更生。
深埋铜山的忠骨,泌水河畔的英魂,徐中学烈士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世世代代流传不息!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658-在线配资炒股-民间配资公司-股票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