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每段的原意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2005年,恰逢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了一档特别节目《抗日英雄谱》,集中介绍了100位在抗战中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既有共产党军人,也有国民党将领,甚至还有华侨和外国志士。在这群英雄中,有一位显得尤为特别——他就是指挥长沙抗战的名将薛岳。他是这100人中唯一一位随蒋介石迁往台湾的将军,身份显得格外独特。
薛岳有一个侄子叫薛维忠,晚年时他回忆起大伯的一件小事:“十多年前,我和妻子去湖南张家界旅游,在长沙机场等飞机时,太太随意逛书报摊,看到一本大陆出版的杂志封面写着‘蒋介石的十大名将’,她便买了下来。飞行途中,我们仔细翻看这本杂志,越看越感到奇怪。我们家与中共的关系一直不太好,可‘十大名将’里有九个几乎被骂得体无完肤,唯独我大伯薛岳几乎未受责难。类似的情况还不止一次发生。”薛维忠感叹,虽然大陆越来越多的人谈论薛岳的抗战功绩,但在台湾,关于他的宣传却越来越少,了解他的人也逐年减少,颇具讽刺意味。甚至在台湾出版的《中华民国国军建军史》画册里,尽管提及了三次长沙大会战,却未曾出现薛岳的名字。
展开剩余84%正如薛维忠所言,尽管薛岳曾积极参与蒋介石的“剿共”行动,时至今日,大家谈论他的多半是他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尤其是三次长沙会战和独创的“天炉战法”。至于他随蒋迁台后的遭遇,则鲜为人知。薛维忠说台湾对薛岳不做宣传,这已经是很委婉的说法,实际上薛岳一抵达台湾便遭蒋介石父子无情清洗,权力被剥夺,地位大不如前。
薛岳出生在《马关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家乡是粤北的一个普通山村。父亲给他起名“仰岳”,意为敬仰民族英雄岳飞,表达了不忘民族耻辱的决心。长大后,他将名字简化为“岳”,寓意更加注重“身体力行”,这名字似乎也暗合了他一生的经历——这位出身农家的子弟,就是薛岳。
早年,薛岳是孙中山警卫团中著名的“三剑客”之一,和保定军校六期的同学叶挺、张发奎一道,均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营长。在东征和北伐战役中,薛岳屡立战功,晋升为第一师师长。成为蒋介石嫡系之前,他曾在中央军、粤军及桂系间多次转换阵营。可以看出,薛岳并不完全认同蒋介石,但每次反蒋行动无论是在粤军、桂系,还是粤桂联手,都被蒋介石巧妙地内部瓦解。最终,蒋介石向他伸出橄榄枝,请他参与“剿共”,他欣然接受,作为副总指挥参与第五次“围剿”,一路追击长征中的中央红军。
梳理薛岳从北伐到抗战前的历程:
1926年-1927年“四一二政变”前,薛岳属于国民党左派,支持共产党,曾建议逮捕蒋介石,结果被蒋解除兵权;
1927年4月至11月,投靠李济深,放弃左派立场,参与镇压南昌起义;
1927年11月至1928年1月,叛离李济深,归顺张发奎,参与血腥镇压广州起义;
1928年初至9月,再次投靠蒋介石,却又被解除军权;
1928年底至1929年初,参加汪精卫的反蒋活动;
1929年底至1930年,加入张桂联军反蒋;
1930年10月至1932年1月,离开张发奎,归顺桂系,由白崇禧指挥;
1933年10月至抗战爆发前,投奔蒋介石,成为中央军高级将领,积极配合蒋介石围剿红军及控制西南地区。
这十年间,薛岳多次改变立场,穿梭于各大军阀之间,最终在蒋介石麾下掌握重权。
抗战期间,薛岳作为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最著名的战绩是二次长沙会战。起初,国民政府并无意守长沙。蒋介石本人对抗日积极性不高,他只是被全国抗战呼声和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的压力所迫,才扮演起抗日领袖角色。蒋介石政府坚持“抗战必亡、不战亦亡、战而后和、和而后安”的方针,可见其积极性有限。杂牌军和八路军可拼死对抗日军,中央军则多以避战为主。
薛岳接到命令,在长沙坚守两周,若守不住则撤退北方。但薛岳脾气倔强,他电话直拨重庆找蒋介石请战。当时蒋已入睡,电话由宋美龄接听。薛岳对她说:“我一定要打下去,若败则自尽谢国,若胜算我抗命,枪毙我吧!”宋美龄劝他冷静,并转告蒋介石。翌日,宋美龄通知薛岳:“委员长说你有信心就打下去,现在重新下令全力配合你,这不是抗命。”
长沙会战中,薛岳创立的“天炉战法”至今为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他解释说,当日军发动攻击时,部队在保存自身的前提下先节节抵抗和后退,拖延消耗敌军。随后转向斜后方山区撤退,绕过敌人的包围,形成更大规模的反包围,筑起两道“天炉之壁”。中间地带则破坏交通,诱敌入陷阱,断绝敌军后路,形成四面八方的包围圈,将敌军困死熔炉之中彻底歼灭。
薛岳当时口号是“化路为田,运粮上山”,即全面破坏道路,阻碍敌机械化部队行动,把田埂压缩到仅一尺宽,使日本士兵穿皮鞋难行军。部队和民众的粮食藏于山中,断绝敌军补给,绝不留给敌人一口饭。
由于抗战中的英勇表现,薛岳成为众多话题中心,例如他究竟歼灭了多少日军。1946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亲自颁发自由勋章,以表彰他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薛岳继续追随蒋介石参与内战,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战略地位重要。但面对粟裕指挥的新四军,他屡战屡败。半年多后,蒋介石以“指挥无力、名声低落”为由,撤销他的兵权,改任国府参军长,沦为蒋的“高级护卫”。
有人因此认为薛岳对内战消极、不愿参战,从而神化他。但结合他早期对共产党“剿共”的全力投入,以及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对广东权力的坚守,这种说法难以令人信服。更合理的解释是他遇到了强敌,面对粟裕这位神乎其神的指挥官,哪位国军将领能占便宜呢?
蒋介石下台后,薛岳重返广东掌权,依旧坚决反共。即使亲信吴奇伟等人起义,薛岳仍退守海南,幻想构筑“伯陵防线”坚守到底。然而,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邓华兵团借助琼崖纵队和海南人民支持,成功跨海攻入,薛岳部队一触即溃。薛岳仓皇逃离海南岛,飞往台湾,成为反革命阵营中坚持到最后的人。
到了台湾,薛岳和许多大陆时期的高级将领一样,失去了实权,被任命为“总统府”一级上将“战略顾问”,这一职务名存实亡,没有实际权力。1952年10月,他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并连任数届。1958年8月,陈诚任行政院长时,为作装饰性安排,邀请薛岳等老资格人物出任“政务委员”。1966年5月,他又被任命为国民党“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这些都是荣誉虚衔,无实质工作。
尽管薛岳仍怀有岳飞般的忠义之志,现实却事与愿违。晚年只能闲居家中,临摹岳飞字体以寄托情怀。赴台后虽未像岳飞遭遇冤死,但蒋介石对他的猜忌和排挤,使他生活颇为无奈。
蒋介石迁台后虽天天喊“反攻大陆”,但他心知肚明这不现实。他主要心思是巩固蒋家王朝在台湾的统治,保证蒋经国顺利继位。蒋粉若质疑此说,不妨反问:若真要反攻大陆,为何蒋介石要废掉包括薛岳在内的高级将领?事实证明,他心中只关注台湾政权的稳固,大陆和国家对他而言只是浮云。
因蒋介石全力打造家族政权,所有对蒋经国构成威胁者,无一不遭清洗。军中高官自然是重点打击对象,曾反蒋的政敌更是彻底肃清。
薛岳的处境颇为尴尬:中共视他为蒋介石的“嫡系”,是多年来的“老对手”;国民党方面,他虽非黄埔系且曾多次参与反蒋,却从未像白崇禧、李宗仁等地方军阀那样自立门户。因对蒋介石心存不满,蒋又对他缺乏信任,双方关系成为难解死结。
1952年,蒋介石怀疑薛岳与白崇禧串通“第三势力”,下令搜查薛岳住所,甚至将地板掀开彻底检查。白崇禧也遭搜查。薛、白两人愤怒致电蒋经国,蒋说:“这不是我主意,去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658-在线配资炒股-民间配资公司-股票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