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中午,烈日炎炎,仿佛一轮燃烧的火球悬挂在苍穹,炙烤着淮北市烈山区的每一寸土地。在一处毫不起眼的农家小院里,空气中弥漫着燥热,每个人的额头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尽管炎热让人心绪烦躁,但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办事员马华伦却毫不分心,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滑入眼角,也无法让他眨眼片刻。
“老人家,您刚才说的名字是?”马华伦皱着眉头,似乎怀疑自己的耳朵出现了问题。
那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语气平缓,带着坚定的口吻缓缓念出一串数字:“27,241。”
马华伦顿时明白,自己没有听错,可这串数字究竟代表着什么呢?他沉默了好一会儿,眉头越皱越紧,却仍然摸不清头绪。心中虽有疑问,但他不愿轻易放弃,便继续追问:“那您是什么时候参军的?”
老人只是用一双迷茫的眼睛扫了他一眼,随后又吐出一组数字:“81,241。”
展开剩余90%看到这里,马华伦不禁泄气,眼中甚至流露出些许责备,仿佛在责怪老人和家属不给出明确的答案。
事情的起因是,安徽省近期启动了全省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听闻消息后,老人的子女急忙赶到淮北市烈山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称自家父亲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立过战功。对此,服务中心的领导高度重视,指派马华伦亲自走访核实老人的身份。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不管马华伦如何耐心询问,这位老人始终重复那串莫名其妙的数字,让他感到极为气愤和无奈:“我顶着炙热的太阳赶过来,可老人和子女连一点确凿的证明都拿不出来,难道是在耍我?想用谎言换取福利?”
正当这时,一位自称是老人女儿的中年妇女走近,满怀期待地询问调查结果。
马华伦冷冷一笑,目光犀利地盯着她,质问:“你们到底想让我调查什么?你父亲嘴里只会念叨几个奇怪数字,根本没法证明他参过军。你们这是想伪造退伍军人身份吗?”
妇女听后惊讶不已,连忙解释道:“我爸爸确实参军打过仗,还立过战功,只是年纪大了,老年痴呆,记忆模糊了。”
她极力辩解,但始终拿不出任何实质性证据,连一张昔日参军的照片也没有。
马华伦望着她那无辜的神情,长叹一声,无奈地指向老人说:“他嘴里重复着27、81、241几个数字,这能说明什么呢?依我看,你们还是找点能证明老人身份的东西,再来找我们吧。”
突然,妇女似乎想到了什么,激动地说:“他平时就老念叨这些数字,我们家里还有张纸条,也是写的那个。”
说完,她匆匆跑进屋里,经过一阵“叮铃咣铛”的翻找声后,手里握着一张纸条飞奔回来。
马华伦接过一看,纸条上清楚地写着:27、81、241。
他小心翼翼地将纸条对折收好,郑重地向妇女承诺,回去后会认真调查核实。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老人的子女们迟迟未接到任何回音。
当大家几乎认定这只是场闹剧,准备接受父亲并非战斗英雄的现实时,马华伦却再次上门。
这一次,他满脸喜悦,激动地喊道:“调查清楚了,你们父亲确实是战斗英雄,还两次获得一等功!”
那么,这位言语不清的老人究竟是谁?他嘴里反复念叨的那串数字,又意味着什么呢?
事实是,他正是抗美援朝的一等功臣宋良友。
1928年寒冬的一个夜晚,刺骨的北风呼啸着吹过大地,冰冷透骨。在这死寂的夜里,一声婴儿啼哭突然划破了寂静,紧接着产婆兴奋地说道:“恭喜了,老宋家添了个男娃。”
话音刚落,产婆得意地将襁褓中的婴儿高举,朝着脸色凝重的宋家老汉讨要喜钱。
宋老汉没有急于回应,而是一口口抽着旱烟,等浓烟缓缓吐出,才嘶哑地说:“有什么好喜的?”随后从怀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纸币,递给产婆。
对常人来说,添丁是大喜事,但在宋家却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家境贫寒,添一个男丁意味着多一张嘴要养,破败不堪的屋子根本承受不起。
产婆走后,宋老汉蹒跚进屋,犹豫良久,终于对虚弱的妻子说道:“这孩子……我们还是不养了吧。”
妻子虽然眼睛瞪得大大的,却一句话也没说。她心知肚明,全家一年到头种下的粮食都难以填饱两人肚子,哪里还能多养一个孩子?唯一的办法,是将这个娃娃遗弃。
无奈之下,她默默点头。
宋老汉从柜子里取出一件破旧的棉袄,裹住孩子,冒着凛冽的风雪,蹒跚走出家门。
那夜温度极低,连宋老汉都感到刺骨寒冷,刚走到村口四肢便僵硬,脸颊如刀割般疼痛。
他将孩子轻轻放在村口一棵枯树下,四下环顾,黑暗无边,叹息道:“这么冷的天,娃娃很快就会冻死了,可别怪你爹娘啊。”
然而,在回家的路上,他心中满是失落,毕竟那是自己的亲骨肉,生命的延续。最终,他忍不住回头。
幸运的是,孩子在寒风中哭泣挣扎,未被冻死。宋老汉下定决心,抱起他奔回家中。
妻子见他抱着孩子归来,既欣慰又疑惑:“不是说不要他了吗?怎么又带回来?”
宋老汉将孩子抱到炉边暖和,苦笑着说:“本想丢掉,没想到这么冷的天他没冻死,也许这是天意。”
几日后,宋老汉找到村里的私塾先生,为孩子取名“宋良友”,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18岁的宋良友毅然投身华中野战军。
不久,华中和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宋良友被分配到华野第9纵队,担任尖刀班班长。
当时,华野第9纵队司令员是赫赫有名的许世友,他带领部队刻苦训练,打造出一支作战英勇、无畏牺牲的铁军,宋良友也是其中佼佼者。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悍然出兵,试图将战火蔓延至我国东北边境。
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果断决策,派遣志愿军赴朝参战。
10月19日,彭德怀亲自挂帅,指挥第38军、39军、40军、42军、50军、66军跨过鸭绿江。
宋良友时刻关注战局,他所在的第9纵队改编为解放军第27军,驻守浙江平湖。
看着兄弟部队先行进入朝鲜战场,宋良友心急如焚,焦躁不安,日夜盼望命令下达。
一个月后,27军军长彭德清召开动员会,宋良友热血沸腾,终于等来了为国出征的机会。
1950年11月4日,第27军81师作为先头部队率先进入朝鲜。
由于行动仓促,后勤薄弱,士兵们穿着单薄,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搭建防御工事。
短短数日,81师许多战士冻伤,手脚失去战斗能力,连枪栓都难以拉动。
最艰难的是,补给尚未抵达,就要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
81师驻守长津湖一带,敌方是美军精锐步兵第七师31团——号称“北极熊团”的王牌部队。
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爆发,81师伤亡惨重,近万人负伤。
宋良友穿着单薄秋衣,忍受刺骨寒冷,他深知唯有保护好自己和武器,才能抵御敌人。
他将枪藏在怀里,防止枪栓被冻住,双手双脚不停摩擦,避免冻僵。
战友们见状戏谑:“敌人还没来,你就把枪藏起来了?”
宋良友默不作声。
当敌军进入射程,他才掏出武器,奋力开火,而旁边许多战友早已因冻伤无法开枪。
成功抵御第一波进攻后,战友们纷纷模仿他的方法。
当天下午,敌军在炮火掩护下发动第二次进攻,炮弹密集轰炸阵地。
宋良友操作机枪射击时,一枚炮弹轰然落近,他急忙推开身旁战友,刚想卧倒,爆炸巨浪将他掀飞十多米,弹片扎入身体。
眼前一黑,他失去意识。
醒来时,他躺在病床,旁边有位年轻护士。
他试图起身,剧痛袭来。
护士忙劝:“别动,伤势很重。”
他忍痛问:“我怎么到了这里?”
护士边检查边答:“战斗结束了,你是被几个人抬来的,差点没命。”
长津湖战役后,宋良友凭借勇敢无畏,被授予一等功。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他带领战友冲锋陷阵,全歼美军两个团和一个炮兵营,因率先登上阵地并击毙最多敌人,再次荣获一等功。
1953年7月战争结束,宋良友随部队回国,第一时间申请复员,回乡成为煤矿工人。
他将军功章和部队照片锁进铁盒,往后很少提及战争经历。
虽不言战功,邻里却知道他是英雄,满身伤痕证实过往。
每当有人提起,他总是微笑不语。
直到2018年安徽省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启动,子女在邻居劝说下前往服务中心,希望确认父亲身份。
此时宋良友已年逾九十,脑萎缩导致严重老年痴呆,沟通困难,更难回忆往事。
且他当年将军功章和照片藏好未告知子女,马华伦初见时几乎怀疑受骗。
但老人虽记忆模糊,却牢记部队番号,反复念叨那串数字:27、81、241。
经过长时间走访调查,马华伦恍然大悟,这串数字正是他所属的部队番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第81师第241团!
一个人或许会随着年龄遗忘过往,但对军人而言,部队番号铭刻心中,胜过生命。
令人惋惜的是,宋良友于2023年2月25日辞世,享年95岁。
老英雄,愿您一路走好。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658-在线配资炒股-民间配资公司-股票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