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在华盛顿签署的全面和平协议,本该为刚果民主共和国与卢旺达之间多年的硝烟画上句号。然而,这份由美国在四月间促成的文件,非但没带来期待中的宁静,反倒在区域间激起一股更深层的忧虑不安。
它表面上承诺的是局势缓和,骨子里却似乎精心为卢旺达的战略利益量身定制,让人不禁要问:这真是和平的开端,还是披着和平外衣,对地区权力格局的一次赤裸裸的重塑?
几十年来,美国一直将卢旺达捧为非洲的“模范生”,对其经济奇迹与社会稳定津津乐道。但这幅理想化的图景,如今看来早已与冰冷的现实南辕北辙。在保罗·卡加梅总统的铁腕统治下,卢旺达非但不是稳定之锚,反而成了大湖区持续动荡的震源。
它通过代理人武装搅动刚果东部的乱局,处处设绊阻挠外交斡旋,其行径不仅直接威胁地区安全,更严重损害了美国的长期战略利益。此刻,华盛顿必须做出抉择:是继续对一份墨迹未干、疑点重重的协议抱有幻想,还是勇敢正视,他们长久以来的非洲政策,已深陷一场危险的战略幻觉?
和平协议的阴影:失焦的美国视角
那份在华盛顿签署的文件,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它由美国高层斡旋,承诺结束刚果(金)东部旷日持久的冲突。可吊诡的是,这份协议的条款,怎么看都更像是对卢旺达立场的一种背书,而非对刚果(金)主权和地区稳定的有力捍卫。这种不对称感,瞬间点燃了刚果国内民众的怒火,也让观察家们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长久以来,美国似乎患上了一种选择性失明症,他们眼中看到的卢旺达,是经济腾飞的榜样,是高效治理的典范。这种认知很大程度上源于对1994年种族灭绝后卢旺达重建的赞赏。
然而,赞赏却变成了对现实的忽视。真实的卢旺达,在卡加梅的领导下,其地区政策充斥着强硬与扩张主义,尤其是在与刚果(金)的边境地带,其通过各种手段施加影响力,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于是,就出现了这份在华盛顿诞生的协议,它试图用一纸空文去覆盖复杂的现实,却未能触及冲突的根本驱动力——卢旺达对刚果(金)东部财富和影响力的攫取。它传递出的信息令人不安:难道美国愿意为了某种表面的“和平”,而牺牲掉刚果(金)的主权完整和地区的长远稳定?
华盛顿对卡加梅政权的持续支持,在许多人看来,早已超越了健康的伙伴关系,变成了一种危险的纵容。
财富的诅咒:流向邻国的血矿
刚果(金)的地下,简直就是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全球超过七成的钴矿储量、保守估计价值高达24万亿美元的未开发矿产,以及锂、钽、锡、高品位铀等驱动现代工业和国防的关键稀土,都在这里沉睡。然而,这笔惊人的财富,并未能给刚果(金)人民带来福祉,反而招来了无休止的觊觎和冲突。
刚果(金)东部安全形势糜烂,超过120个武装团体割据一方,如同癌细胞般侵蚀着这片土地。其中,实力最强、威胁最大的“M23”运动,早已被联合国专家小组反复证实,就是卢旺达军队的代理人。尽管基加利方面一再狡辩、抵死不认,但M23在刚果(金)东部攻城略地、控制关键矿区和运输走廊的事实,却是铁证如山、不容辩驳。
这个模式,清晰得近乎残忍。M23从刚果(金)非法掠夺的矿产,通过他们控制的通道,大摇大摆地流入邻国卢旺达。在那里,这些沾满鲜血的原材料被巧妙地“洗白”,贴上卢旺达原产的标签,堂而皇之地进入国际供应链,最终抵达美国和欧洲的下游市场。这种操作,如同隐秘的地下河流,完美绕开了旨在追溯矿产来源、确保道德采购的全球机制。
数据是最无声的控诉:卢旺达本国几乎没有钶钽铁矿储量,但在2022年至2023年间,其钶钽铁矿的出口量竟然离奇地飙升了50%!这种怪现象,除了说明它在洗白刚果(金)的非法矿产外,还能有什么合理解释?
更深层次的是,这种操作不仅破坏了全球构建合乎道德供应链的努力,也直接损害了美国企业在刚果(金)的合法投资和商业利益。对卡加梅及其政权而言,维持刚果(金)东部的混乱,具备非凡的战略价值。
一个和平、统一且能自主管理资源的刚果(金),将意味着他利润丰厚的中间人地位戛然而止。没错,对卡加梅来说,刚果(金)的和平,恰恰是他最大的威胁。
人道牌:难民的困境被武器化
矿产并非卢旺达撬动地区局势的唯一杠杆。另一个关键工具,是滞留在刚果(金)的卢旺达难民。这是1994年那场骇人听闻的种族灭绝及其后续内战留下的悲惨遗产。当年有超过两百万人逃离家园,至今仍有至少二十万(若算上没有正式记录的,数字可能超过五十万)卢旺达难民蜗居在刚果(金)的土地上。
尽管存在官方的遣返框架,但真正能够或愿意安全回归的人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难民之所以拒绝返回,是因为他们对卢旺达国内的安全环境、司法公正和政治包容性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和保障。
令人愤慨的是,卢旺达非但没有通过深化国内改革来化解这场持续的人道危机,反而将其当作一张可以随时打出的战略王牌。它刻意将所有滞留在刚果(金)的卢旺达难民,与一个名为“卢旺达解放民主力量”(FDLR)的武装组织混为一谈,后者确实由部分卢旺达难民组成。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污名化”操作,卢旺达不仅成功逃避了解决难民问题的国际责任,更以此为借口,为其在刚果(金)境内的军事干预和扶持代理人行为正名。
近年来,在M23控制区域,甚至发生了针对难民的强制遣返事件,难民们在巨大压力下被追踪、逮捕乃至强行驱逐回卢旺达。这简直就是二次伤害。一个建立在排斥、污名和胁迫基础上的体系,又怎么可能孕育出真正的、持久的和平?
是清醒,还是继续沉沦?华盛顿的抉择
华盛顿这份标榜和平的协议,非但没有直面卢旺达上述种种行为的根源性问题,反而看起来像是一种鼓励,甚至奖赏。最讽刺的是,协议签署后不到48小时,M23就在刚果(金)东部地区发动了新的攻势,炮声隆隆,仿佛是对这份纸面协议最响亮的嘲笑。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问责机制,任何和平承诺都只是镜花水月。
美国必须抵制一种危险的诱惑:将这份协议视为向卢旺达提供新的经济或商业激励的平台,天真地以为可以通过输送利益来换取卡加梅的合作或“善意”。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它从根本上误读了卡加梅政权的运行逻辑和本质。
卡加梅权力的基石是支配和控制,而非对等合作。他的地区影响力恰恰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控制刚果(金)东部的混乱局面来维系的。一旦刚果(金)真正稳定并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卡加梅的这套权力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因此,挑战不仅来自卡加梅个人,更来自他过去三十年里精心打造的、如同堡垒般的一党专政体系。他系统性地瓦解了国内一切可能挑战其权威的政治力量,消除了对其权力的任何制约。近期卢旺达最杰出的反对派领袖维多利亚·因加比雷·乌穆霍扎再次被捕,再次清晰地揭示了这个政权对任何异见的零容忍态度。
更重要的是,华盛顿必须勇敢地直视一个长期被卡加梅用作挡箭牌的政治现实:1994年的种族灭绝那段悲惨的历史,不应再被当作独裁统治和对外侵略的通行证和辩护词。对卢旺达的政策,必须基于对当下地区力量格局和卡加梅政权本质的清醒认知,而非历史的罪责感或浪漫化的想象。
要打破这种美国支持卡加梅、最终却反噬自身利益的怪圈,华盛顿需要一次痛苦而彻底的战略转向。短期的危机管理或许能暂时压制刚果(金)东部的火焰,但长远目标必须是逐步削弱、甚至将卡加梅政权从其目前主导的地区格局中心位置剔除。
这意味着美国需要一套全新的政策组合拳:减少对卢旺达的战略依赖和军事援助,重新评估其在支持卢旺达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角色。与此同时,大幅加强与刚果(金)政府的直接接触,通过战略性投资,支持在刚果(金)境内建立自己的矿产加工能力,确保价值链的收益最大限度地惠及刚果(金)人民和那些真正寻求合法投资的美国企业,而不是让卢旺达继续扮演非法中间人、坐收渔利。
那些试图在刚果(金)东部寻求采矿特许权的美国公司,也必须擦亮眼睛认清现实:在战区、在叛军占领区、在卢旺达实际控制或深刻影响的区域内开展项目,其基础是脆弱的,安全是无法保障的。指望依赖卡加梅及其政权构建的所谓“秩序典范”去开展业务,或许能带来短期的外交便利,但这终究只是一种建立在沙滩上的战略幻想。
毕竟,真正的和平与稳定,绝不可能寄托在一个其权力恰恰建立在持久冲突和系统性动荡之上的人的“善意”里。
配资658-在线配资炒股-民间配资公司-股票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