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昏侯刘贺去世后,因王莽篡汉,刘贺的儿子们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四处迁移。刘贺共有11个儿子,其中有三个名叫刘锦、刘超和刘厚,兄弟三人为了躲避风头,逃到了新吴县南乡(今江西奉新县赤田镇)的蔡埇村,定居下来。为了避免牵扯到过去的贵族身份,兄弟三人改姓金,并将所居之地命名为“金家园”,直到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才恢复了他们的本姓。
到了元朝末年,这个家族的第43世裔孙刘应鸾,因创办了崇文书院,弘扬理学、精研《戴礼》而名声远扬,受到当时士人的推崇。明太祖朱元璋曾专门诏封他为“理学名家”,刘应鸾也因此被奉为乡贤,得到后人敬仰。他所居的地方也因此更名为“读礼山”,简称“礼山”。这便是“礼山刘氏”这一家族名称的由来。
刘贺第46世裔孙刘震(1382-1436),字孟男,继承了曾祖父刘应鸾的家学渊源,自小便勤奋读书,熟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他立志成才,永乐三年(1405),年仅23岁的他参加了全省乡试,并脱颖而出,成功成为举人。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被朝廷任命为四川成都府保县县令,这个职位在当时可谓是对他能力的高度认可。
展开剩余62%通常来说,举人只能获得一些教学职位,如教谕或训导等,但刘震凭借着出色的成绩直接被任命为县令,这也是朝廷对他的信任与重用。为了不辜负朝廷的厚望,刘震上任后勤政爱民,清廉自守,严格遵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诲,力求做到公正无私。他致力于振兴地方文化,崇文重教,兴利除弊,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任期结束时,他因表现卓越,被破格提拔为南京巡按御史。
《明史·职官志二》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巡按御史作为一个刚刚设立的职务,权力极大,一般官员都希望能够获得这个职务,但刘震却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回到家乡做一名教书先生。他毅然辞去了朝廷的职务,带着妻子整理好行李,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当他和妻子途经永新桥下时,妻子打开箱子寻找物品,刘震不经意回头时,发现箱子里竟然有一枚闪亮的金钗。他立即质问妻子:“这不是我家的东西,哪来的?”无论妻子如何解释,他毫不犹豫地将金钗丢进了深不见底的河水中,并严厉地教导妻子:“不义之财,一介不取。”
回到家乡后,刘震坚持在崇文书院教授学生,并以培养家族子弟为己任。他要求所有学子必须缴纳足够的学费才能进入书院学习。某年年底结算时,他发现一位学生少交了五升稻谷,他立刻命人去追缴,并强调绝对不能少一粒一两。有人笑他说:“先生从前连金钗都抛掉,怎么现在这么小气?”刘震微笑着回应:“此义所当得也!”他的高洁人格与严格的学术精神,使他成为乡里楷模,被后人崇祀为乡贤。
刘震的“非义不取”精神,正是士大夫家族所推崇的美德,也被礼山刘氏后代世代传承。他育有二子,长子刘湲曾任福建福州经历,次子刘漳则是县学的秀才。尽管他们并未大富大贵,但都秉承着理学精神,传家有道,仁义为人。进入清代道光年间,刘震的后裔刘建中凭借卓越政绩,成为道光辛卯年(1831)乡试中的举人,随后任陕西延长、府谷、定边、洛川等地的知县,因其高尚品德和显著政绩,百姓为其立碑,礼山刘氏的声望再度攀升。
这些历史传承与家族的风范,无疑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不朽的榜样。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658-在线配资炒股-民间配资公司-股票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